运营十五年:所有渠道都终将逝去,唯有人性永存

小商AI 智能摘要
十五年运营风云变幻,从PC到移动,从流量到用户,从公域到私域,渠道不断更迭,平台起起落落。然而,真正穿越周期的,从来不是工具与套路,而是对人性的深刻洞察与尊重。一位老运营人的自白,揭示那些在喧嚣变化中始终不变的运营本质,为后来者指明方向:别被战术带偏,别忘了初心。
— 此摘要由 小商AI 分析文章内容生成,仅供参考。

十五年,渠道更迭,平台沉浮,流量逻辑一变再变。但真正穿越周期的,从来不是工具,而是对人性的洞察与尊重。这篇文章是一个老运营人的自白,也是一份写给后来者的提醒:别被战术带偏,别忘了初心。

作为一个在互联网江湖里摸爬滚打了15年的运营老司机,自认为在这个行当里,自己还是有些能耐的。从最早的拍脑袋凭感觉,到后来建立起一套套运营策略和用户场景数据模型,我几乎是跟着中国互联网运营这门“手艺”一同成长起来的。

回头看这十五年,它不像一份线性上升的简历,更像是一张不断被擦去又重绘的“运营地图”。

这张地图的演变,并非凭空而来,而是我与整个行业在每一个具体的时代洪流中,被挑战、被塑造、又主动破局的结果。如果把这十五年做一个切片,我所亲历的运营演进,可以清晰地划分为五个具有鲜明特征的时代:前运营时代、泛运营时代、新媒体运营时代、转型运营时代和专业细分运营时代。每一个时代,都是一次认知的颠覆与体系的重构。

时代一:前运营时代(约2015年之前)—— 在混沌中,摸到了“用户体验”的门槛

在2015年之前的“前运营时代”,运营的职能被分解为网站编辑、SEO、SEM等具体岗位。我们追逐流量,但我的关注点却有些不同。与其痴迷于冰冷的关键词排名和PV数据,我更执着于另一件事:用户在网站行动线上的感受。那时没有精细的用户行为分析工具,我的方法很原始——就是把自己当成一个极致的用户,不断地走流程,反复体验。

我会花大量时间模拟一个从搜索“租房信息”来的用户,看他点击搜索结果后,页面加载是否够快,信息是否清晰,找到联系方式的路径是否顺畅。任何一个让我感到困惑、需要多一次点击、或者信息中断的节点,我都认为是一个“爆点”。

佐证案例:当时我负责一个分类信息平台的房源详情页改版。团队更关注的是页面的关键词密度和外部链接数量。而我则提出,我们必须解决“用户看到房东电话后下一步是什么”的问题。我坚持在页面核心位置加入了“一键呼叫”(针对移动端)和“在线留言”功能,并简化了留言流程。这个改动并非源于数据报告,而是源于我作为一个模拟用户时,感受到的“行动阻力”。上线后,该页面的用户有效联系率提升了近一倍。

这个阶段,我的感悟金句是:“我不关注具体的后台数据,只关注用户在网站行动线上爽不爽。只要用户跳出,就证明网站用户体验设计有问题,这就是改进的原点。”

时代二:泛运营时代(2016下半年 – 2017上半年)—— 万变不离其宗的综合能力

“双创”浪潮在2016年下半年达到顶峰,无数创业公司破土而出,也正是这股力量,将“运营”从产品经理的职能中彻底剥离,推上了独立的历史舞台。我记得很清楚,行业开始高频、正式地谈论“运营”,它不再是一个模糊的杂活统称,而是成了一个与产品、技术并驾齐驱的核心职能。

在这个阶段,运营的内涵被迅速拆解、定义。过程快得惊人:先是出现了“产品运营”,随后,“活动运营”、“用户运营”和“内容运营”这三大支柱被清晰地提炼出来,标志着“泛运营时代”的到来。但在我当时的认知里,这种分类更多是一种为了应对业务复杂化和团队规模化的“教学框架”。我始终认为,一个优秀的运营,其内核是一种综合能力。

佐证案例:我当时在一家快速成长的创业公司推动团队专业化。我们按照四大模块划分了岗位,但我要求每个成员都不能只盯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我让负责用户运营的同学,也必须参与到大型活动的前期策划中,因为只有他最理解核心用户的需求和引爆点;同样,内容运营的同学也需要关注活动带来的内容传播数据。我们看似分工,但在具体项目中,彼此的界限非常模糊。这种模式让我们避免陷入了“各扫门前雪”的窘境,保持了运营策略的整体性和灵活性。

这个阶段,我的感悟金句是:“运营是个综合岗位,四大模块只是运营侧重不同,没有太大的区别。至于这样的分类,是为了运营学习相对来说更清晰一些。”

时代三:新媒体运营时代(2017下半年 – 2019上半年)—— 渠道的碎片与忠诚的终结

微博、公众号、抖音的相继崛起,标志着一个新时代的来临。但在我看来,这个时代的本质远不止是多了几个新平台那么简单。它带来了两个根本性的、不可逆的变化:一是用户时间的碎片化,二是运营渠道的碎片化。我们被迫告别了过去那种坚守一两个主要阵地的运营模式,转而陷入一场“多线作战”的焦虑。用户的注意力像水银泻地,散入无数个App中,我们运营的战场也随之被割裂。

与此同时,一股暗流在涌动:用户的“忠诚”正在变得前所未有的廉价。他们不会死守任何一个平台或品牌,而是跟着内容、话题和兴趣,在各个渠道间轻盈地跳跃。2018年那场对运营价值的质疑潮,以及随之而来的“增长黑客”热,正是这种焦虑的集中体现——当渠道失效、用户善变时,我们如何才能找到一种更可靠、更技术化的增长方式?

我对这个时代的定义,核心就在于承认这种“破碎”的现实。未来的世界,注定属于能够同时驾驭多个渠道、并能理解用户在这种碎片化环境中微妙心理的运营者。

佐证案例:当时我们运营一个知识付费项目,深刻地体会了这一点。我们在公众号上做深度内容建立信任,在微博上追热点做话题互动吸引眼球,在抖音上用短视频直观展示课程精华。我们发现,同一个用户可能会在三个平台都接触到我们,但绝不会只在任何一个平台完成从认知到付费的全过程。运营的核心任务变成了如何设计一条让用户在不同渠道间无缝流转的路径,并接受他们可能今天在公众号付费,明天就因为在抖音看到竞品广告而流失的现实。

这个阶段,我的感悟金句是:“用户的时间碎了,我们运营的渠道也碎了,未来的世界将属于多渠道运营,用户也不再忠诚,只留在某一个渠道。”

时代四:转型运营时代(2019下半年 – 2022上半年)—— 在“术”的狂欢中,迷失了“道”的航向

如果说上一个时代是“破碎”,那么这个时代则是在试图用新的工具,将碎片强行粘合。私域流量的概念全面爆火,短视频成为基础设施,而“播商”(直播带货)的开启,更是在疫情背景下被催化为一场全民商业运动。随之而来的,是运营职位图谱的再次刷新——“私域运营”、“直播运营”、“短视频运营”成为企业最炙手可热的岗位。

表面上看,这是运营的又一次专业化进阶。但在我眼中,这恰恰是互联网运营底层逻辑知识出现巨大断层的时期。当增长变得困难,大家便疯狂地追逐确定性的“术”和可复制的“套路”。企业热衷于打造形式化的私域矩阵,追求加粉率和群数量,却忽略了私域的本质是信任与价值交换;直播间里充斥着叫卖式的“逼单”技巧,却少有人去构建持续吸引用户的品牌魅力。

这是一个集体焦虑的时代。运营的关注点从构建长期用户价值,偏移到了追求短期GMV和流量的“搬运”效率。企业则沉迷于各种“新形势”,仿佛只要搭建了直播团队、建立了企微私域,就完成了数字化转型,而忽略了商业最本质的产品、服务和用户体验。

佐证案例:我亲眼见证一个消费品品牌,投入巨资搭建了上百个企业微信社群,通过裂变玩法迅速积累了数万“私域用户”。但接下来,运营团队每天只是在群里机械地发布促销链接和刷屏式的话术,毫无真实互动与价值提供。结果可想而知,群迅速沦为广告坟场,用户纷纷退群。他们掌握了私域的“形式”,却完全丢失了运营的“内核”——与用户建立有温度的关系。

这个阶段,我的感悟金句是:“当套路被奉为圭臬,当形式取代了思考,我们就从价值的建造者,沦为了流量的搬运工。这是运营之殇。”

时代五:专业细分运营时代(2022年至今)—— 在多元宇宙中,成为深度价值的创造者

当时代的车轮驶入2022年,喧嚣逐渐沉淀,格局再度清晰。我们进入了一个我称之为“专业细分运营”的时代,其最显著的特征就是多元化。短视频平台的战争基本结束,格局稳定,其作为商业基础设施的地位已然不可动摇;与此同时,小红书深耕“种草”经济,B站坚守着它的社区与知识壁垒,它们都找到了自己不可替代的生态位。而“出海”作为国家层面的战略导向,为整个互联网行业打开了一个全新的、充满不确定性的广阔战场。

在这个背景下,运营的职位不再仅仅是“内容运营”或“用户运营”这样的大类,而是演化成了一个个极度具体和专业的角色:“小红书种草运营”、“B站内容生态运营”、“TikTok出海投流师”、“私域用户生命周期运营官”……头衔的背后,是运营职能的深度裂变。企业不再需要“什么都懂一点”的万金油,而是渴求能在特定领域、特定平台、特定用户群体中,解决特定问题的专家型人才。

这意味着,运营的底层逻辑从“覆盖广”转向了“扎得深”。你不仅要懂运营,还要懂特定平台的社区文化、算法机制;不仅要懂用户,还要懂海外某个区域市场的用户习惯;不仅要会做内容,还要能算清从内容到交易的全链路ROI。运营,终于从一门“手艺”,进化成了一门需要终身学习的“专业学科”。

佐证案例:

我目前团队里的一位95后运营,她的title是“银发族健康类目短视频运营”。她的工作远不止是拍视频,她需要深入研究抖音和快手银发群体的内容偏好、活跃时间、互动方式,需要理解中老年保健品市场的政策法规和用户信任建立路径,甚至需要与产品经理协作,根据视频评论区的反馈来反向优化产品详情页的表述。她的价值,就体现在这种无可替代的垂直深度上。

这个阶段,我的感悟金句是:“运营的终点,不是成为通才,而是在一个足够细分的领域里,成为唯一的专家。广度带来选择,但深度铸就壁垒。”

结尾:浪潮之巅的回望与远眺——运营的变与不变

回顾这亲历的十五年,我们仿佛站在浪潮之巅,回望身后那一波波奔涌而来的互联网浪潮。从PC到移动,从流量到用户,从公域到私域,从粗放到智能……运营的战场、武器与兵法,已然天翻地覆。

我们见证了“变”的洪流:

  • 流量的“水位”在变:从遍地黄金的蓝海,到内卷红海的存量搏杀。
  • 用户的“心智”在变:从被动接收信息的“受众”,到掌握主动选择权的、渴望共鸣与认同的“参与者”。
  • 平台的“规则”在变:从门户编辑的“神坛”,到算法推荐的“黑盒”,再到社交关系的“裂变场”。
  • 内容的“形态”在变:从140字的轻盈,到短视频的冲击,再到直播的实时沉浸。
  • 数据的“粒度”在变:从PV/UV的宏观统计,到用户画像、行为路径的微观洞察。

然而,在这一切喧嚣的“变化”之下,我们更应触摸到那些沉静而坚韧的“不变”的基石:

  • 对人性的洞察始终是核心。贪婪、懒惰、虚荣、社交、好奇、自我实现……无论渠道如何变迁,打动用户的,永远是对其内心深处最原始情感与需求的精准叩击。运营,归根结底是一场与人性的对话。
  • 对价值的创造始终是根本。无论是提供信息、工具、娱乐,还是情感陪伴、身份认同,一个产品、一个账号、一个社区能存活下去的唯一理由,是它持续为用户创造了不可替代的真实价值。流量会褪去,套路会失效,唯有价值永存。
  • “连接”的本质始终未变。运营所做的一切,都是在连接人与信息、连接人与商品、连接人与人。时代只是在不断赋予“连接”更高效、更丰富、更精准的形式。

展望未来,运营将走向何方?

我们正站在AI与AGI(通用人工智能)的黎明。未来的运营,或许将不再是“人海战术”,而是“人机协同”。AI将成为运营者的“超级外脑”,负责处理海量数据、生成创意初稿、预测用户行为、完成重复劳作;而人类运营者,则更需要回归到那些机器难以替代的领域:深刻的战略判断、共情的情感沟通、颠覆性的创意灵感,以及对品牌价值观的坚守。

这意味着,运营的门槛不是在降低,而是在空前地提高。它要求我们既是一位能驾驭前沿技术的“科学家”,也是一位能洞察人心幽微的“艺术家”。

至此,这十五年的运营史,也是一代互联网人的成长史。我们从“流量收割者”逐渐成长为“用户陪伴者”,从“渠道操盘手”蜕变为“价值创造者”。我们手中的工具从简单的论坛后台,变成了融合了数据算法、内容创意与社群温度的复杂系统。

这条奔流了十五年的河流,前方依然广阔。愿我们都能怀揣着对“不变”的敬畏,勇敢地拥抱一切“变化”,在下一个未知的浪潮里,不仅做一名亲历者,更继续做一名充满智慧的创造者。

因为,运营的终极命题从未改变:在瞬息万变的世界里,找到并温暖你的用户。

原文作者:无事小神仙​

本文来源于互联网,本博客仅作收藏转载,供学习阅读,不用于商业用途。​

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删除。

【版权提示】网商博客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9324290@qq.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文章

私域搭配什么都是王炸,唯独单出一文不值

2025-11-10 18:11:08

文章

生成式用户经营:AI 驱动的运营革命

2025-11-12 14:11:21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个人中心
购物车
优惠劵
今日签到
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