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 创业日记(2):AI to C 创业团队的获客之道

你是不是也在做AI产品,却不知道怎么找用户?这篇文章讲透一个AI创业团队如何从“没人用”到“用户自来”,从冷启动策略、渠道组合到用户反馈闭环,适合创业者复盘、产品人复用。

做 2C 的 AI 产品,难点往往不在模型,而在用户的“第一秒钟”。能不能让陌生人愿意装、愿意留、愿意付费,决定了小团队能否活过冷启动。

因为对于小型创业公司来说,最大的挑战往往不在于技术,而在于如何获取用户,以及获客成本是否可控

一旦获客成本高于用户生命周期价值(LTV),产品就很难实现健康循环。更残酷的是,AI 工具的复制壁垒往往不高,竞争对手随时可能以更低价格、更大预算来抢用户。

一、广告与投放:最快也最贵的方式

最直接的获客手段是广告投放,包括应用商店优化(ASO)、Facebook / Instagram / TikTok / 抖音等平台广告。

根据 Business of Apps 的统计,2025 年全球 Android 应用的平均安装成本(CPI)约为 3 美元,iOS 平均为 4.1 美元。

对于 AI 工具类应用,如果用户留存不佳或付费转化不足,很容易陷入“花钱买用户–>用户很快流失”的恶性循环。

国内市场,许多 AI 应用会通过抖音、小红书进行广告投放,快速获取第一批用户。但这些渠道用户的转化率差异极大,可能很多产品最后发现,烧掉几百万预算换来的只是“装机量”,并没有形成稳定的付费。

欧美市场的路径相似,Facebook Ads 依旧是主要渠道,但因为同类产品密集,广告竞价成本不断攀升。日本市场的 CPI 虽然略高,但用户一旦形成付费习惯,往往更稳定,适合更“长线”的 AI 工具。

平均 CPI 给了初创团队一个“账面阈值”,但真实世界里,AI 工具类应用因为同质化高、可替代强,竞价期往往高于均值。若 7 日留存、30 日留存与付费转化跟不上,买来的装机会在一两周内“化水”。

与其纠结每一个广告位,不如先把冷启动漏斗做扎实:新用户的首波「 Aha 时刻 」要在 60–90 秒内触发(看见第一张生成图、第一段有效草稿、第一次自动修复),否则 CAC 再低也只是账面好看。

二、内容与社交裂变:信任感的杠杆

相比广告,内容传播和社交裂变能在更低成本下获取用户,尤其适合小团队。方法包括邀请奖励、用户互推机制,或者与 KOL / 网红合作,通过种草视频、测评文章带动安装。

在国内,很多工具类产品会找 B 站科技区 UP 主测评,也会在小红书做“体验分享”,这些渠道用户更精准,信任感更强。

欧美市场则更常见 YouTube 与 Medium 的长文评测,AI 绘图类工具常常通过设计师社区扩散。日本市场的 KOL 营销相对保守,但一旦与合适的创作者合作,口碑扩散力极强。

内容与口碑扩散是小团队最友好的杠杆。做得到位,单次获客成本能被显著摊薄;做得草率,就会变成“曝光很多、装机很少”。

最典型的案例是Lensa AI在 2022 年底的“Magic Avatars”出圈:单月贡献其全年一半以上收入,峰值阶段日收入据多方报道达数百万美元量级,其背后的驱动并非大规模买量,而是用户生成内容的自传播——每个人都在社交媒体晒自己的“AI 头像”,把产品的卖点变成了用户的名片。

这个故事今天依然有效:当你的功能天然“可晒可秀”,内容平台会替你做大半拉获客。反之,如果功能结果不够“上墙”,KOL 投放也会显得费力。

三、其他方式

1. 产品内传播:让用户带来用户

产品内嵌传播机制是第二个费用友好的抓手。对 AI 工具来说,最理想的获客不是“去外面拉”,而是“让现有用户带”。

Freemium + 邀请解锁、分享生成成果自动带水印、模板社区的“二次创作”链路,都是把“效果→社交展示→新装机”闭环在产品里的做法。

要点在于把奖励设计成“价值递增”,而不是纯粹补贴:比如邀请可解锁更高画质、更长时长、更低延迟,而不是现金或虚拟币。

只要收益与核心体验强相关,它才会持续发生。这个思路在中、美、日三地都成立,只是素材偏好不同:国内更偏视频化/短直给力的“前后对比”,欧美更吃详评与教程,日本更看重稳定、可重复和细节展示。

2. 公关与媒体曝光:信任的加速器

公关与权威曝光适合“需要信任背书”的 AI 细分(医疗、法律、教育、效率工具)。

媒体测评、社区长文、开发者大会 Demo 能带来一批自带信任的早期用户,LTV 往往高于买量用户,但流量弹性较小、节奏难控,更像“脉冲式注水”。

对于阶段性要冲榜的产品,可将媒体/榜单节奏与版本大更新绑定,叠加应用商店的素材优化与试投放,做一次“黎明前冲刺”。

效果最好的时候,甚至能像DeepSeek那样在极短时间内登上多个国家/地区的 iOS 免费榜首位,拿到巨大的自然流量。

3. 渠道合作与本地化:门槛高,但回报大

渠道合作与生态嵌入是最慢、却最扎实的路。对具备明确场景的 AI 工具(照片/视频、文档、学习、设计),进入平台生态的“插件位/模板位/预装位”,能带来低流失的精准用户。

在欧美,Notion/Figma 等 SaaS 的插件市场、在国内的微信/系统级分发、在日本的运营商/大平台合作,都是可长期经营的入口。

它们的短板是门槛和周期:需要拿出真正能补齐对方生态能力的功能,谈判期长、对产品稳定性要求高。但一旦进入,获客成本呈现“结构性下降”,而不是每次拉新都回到广告的起点。

同时,地域差异会实打实地改变你的获客模型。

日本市场下载规模并不极端,但消费稳定、付费心智强,2023 年移动端消费约$179 亿、下载约25 亿,是全球第三大移动市场。

对小团队的启示是:与其把日本理解为“高 CPI 市场”,不如把它看作“更看重口碑与稳定预期的长期市场”。在这里,能持续发版、少“翻车”、重视客服和本地化支持(含素材与文案微调),往往比一时的爆量更重要。

欧美市场更看重速度与叙事,能抓住窗口期快速迭代的产品更容易跑出;国内市场渠道灵活、竞争极密,买量和内容投放更像“基本功”,但同赛道“价格战/功能战”会迅速抬高获客门槛。

最后,再说回成本与方法论。对小团队,第一性原则是把“CPI→新手期转化→7/30 日留存→付费/续费”串成一条流水线,用真实数据每天校准。

广告只是流量阀门,阀门打开前先回答一个问题:我能承受的最大 CPI 是多少?用你当下的留存与转化倒推出来,然后在小预算里压着做 A/B 测试。

能稳定打正,就逐步扩。打不正,就停,转而用更耐心的内容/口碑/生态位铺路。

对伴侣类、社区类产品,还要准备好“情感留存”的工程能力——这不是鸡汤,而是 Replika 等产品反复证明的事实:当用户把你的 AI 视作“关系对象”,版本节奏与安全策略都可能直接影响留存与口碑的生死线。

最后有三条落地提醒,给我自己,也分享给大家。

其一,把产品做成“可被展示”:能晒的结果 = 免费的广告位;生成图、短视频、模板作品,尽量一键分享且默认带“轻水印”。

其二,把合规与稳定当成营销环节的一部分:冲榜之前,先准备好扩容、限流与异常透明的公告流程,别等社媒先替你“官宣”。

其三,承认市场的非对称:有时一条视频、一个榜单位能改变曲线,但更常见的是缓慢的复利——日本稳定、欧美波动、国内讲效率。

在 AI to C 创业中,获客方式看似多样,但本质上都是围绕“用户获取成本”和“用户生命周期价值”的平衡。

流量是加速器,产品才是发动机。

以上,祝大家开心。

原文作者:张艾拉​

本文来源于互联网,本博客仅作收藏转载,供学习阅读,不用于商业用途。​

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删除。

【版权提示】网商博客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9324290@qq.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文章

产品与运营的共生之道:一位15年运营老司机的五大实战心法

2025-10-21 9:10:45

文章

Lovable增长负责人首次公开分享:传统增长策略为何彻底失效,这6种新打法让我们10个月获得百万用户

2025-10-21 16:10:59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个人中心
购物车
优惠劵
今日签到
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