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做用户细分:在海量用户中,找到你真正需要的那群人

你是否也曾在“用户画像”中迷失方向,或在“标签体系”中陷入冗杂?本篇文章将带你系统拆解用户细分的底层逻辑,从场景出发、结合数据与行为,帮助你在海量用户中,识别出真正有价值的那一群人。

你是否也曾在“用户画像”中迷失方向,或在“标签体系”中陷入冗杂?本篇文章将带你系统拆解用户细分的底层逻辑,从场景出发、结合数据与行为,帮助你在海量用户中,识别出真正有价值的那一群人。

100万用户,感觉个个都是你客户,又好像个个都不是?你缺的不是流量,是精准。

我们经常听到一些听起来很厉害的词,比如“用户画像”、“人群标签”、“精准投放”,抖音有八大人群,京东有人群划分,几乎所有我们知道的互联网公司,都在不遗余力地给用户“贴标签”。为什么大家都在做这件事?

原因很简单,就像你说的,这是一种能极大提升效率的方法。当你手握百万甚至千万预算,准备发起一次市场活动时,最大的恐惧是什么?是钱花出去了,却连个响声都没听到。这往往是因为,你的声音没有被对的人听到。想象一下,你的产品是顶级的专业登山杖,你却把广告投给了天天宅在家里打游戏的人,这笔钱大概率就打了水漂。但如果你能精准地找到那些户外运动爱好者,甚至是有过搜索、购买登山装备行为的人,那么每一分钱的广告费,都可能产生十倍、百倍的效果。

这就是用户细分的价值。它不是一个悬在天上的理论,而是一个能直接帮你省钱、帮你赚钱、帮你把事情做对的工具。它能帮助我们回答一个商业活动中最根本的问题,那就是“我们到底在为谁服务?”

这篇文章,就是想以一个一线从业者的视角,带你这个零基础的朋友,一步一步拆解清楚,到底要如何做好用户细分。我们不聊太多复杂的理论模型,只讲最实用、最核心的思路和步骤,并且会用一个详细的案例,让你看到这一切在真实世界里是如何发生的。

一、开始之前,我们必须先统一几个认知

在动手切分用户之前,我们脑子里得有几根弦先绷紧了。这几个认知,能帮我们避免走很多弯路,确保我们做出来的东西不是一份仅仅为了交差的报告。

第一个认知,细分的终极目标是“行动”,而不是“分类”。

我们做用户细分,不是为了搞一个漂亮的分类图表,然后放在PPT里向老板汇报说“看,我们的用户可以分为这五类”。如果这个分类结果不能指导任何一个具体的业务动作,比如市场部不知道该如何根据这个分类去调整投放渠道,产品经理不知道该如何为某一类人优化功能,那这个细分就是失败的。一个有价值的细分,最终必须能回答“所以,我们接下来应该做什么?”这个问题。

第二个认知,细分不是“连连看”,而是“找不同”。

很多人以为用户细分就是把相似的人圈在一起。这个理解只对了一半。更核心的是,我们要找到不同群体之间,那种能导致他们行为和需求产生显著差异的关键变量。比如,同样是25岁的女性白领,一个在一线城市,月薪三万,追求生活品质,另一个在五线小城,月薪五千,注重性价比。她们在消费决策上的差异,会比她们年龄和职业上的相似性大得多。我们就是要找到这种能造成“不同”的关键因素。

第三个认知,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标准切法”。

很多初学者会问,用户细分有没有一个万能公式?答案是没有。给你一把刀,你是横着切、竖着切、还是斜着切,完全取决于你想用切出来的肉做什么菜。同样,你的细分方式,完全取决于你的商业目标

如果你想拉新,你可能会更关注潜在用户的渠道偏好和媒体习惯。如果你想提升复购,你可能会更关注已有用户的购买频次和客单价。如果你想提升活跃度,你可能会更关注用户的功能使用深度和访问时长。先想清楚“为什么要做细分”,再决定“怎么做细分”,顺序不能错。

第四个认知,数据是砖瓦,业务理解是蓝图。

很多人觉得用户细分是个纯技术活,把一堆数据扔给算法模型,跑一跑,结果就出来了。这绝对是一个误区。数据能告诉你“是什么”,但不能直接告诉你“为什么”。一个好的用户研究员或者数据分析师,必须深度理解业务。他要知道公司的战略方向是什么,产品的核心价值是什么,市场的竞争格局是怎样的。只有带着这些业务理解去看数据,你才能从冰冷的数字背后,解读出有温度、有洞察的结论。

好了,当我们对这件事有了以上这些基础认知后,就可以开始动手了。

二、手把手带你走完用户细分的全流程

一个完整的用户细分项目,大概可以分为六个步骤。我们会一步一步地拆解,让你看清楚每一步到底在做什么。

第一步:明确目标(我们为什么出发?)

这是所有工作的起点,也是最容易被忽略的一步。在这一步,你需要和你的团队,或者你的老板,反复确认一个问题,“我们希望通过这次用户细分,解决什么具体问题?”

这个问题听起来很虚,但我们可以把它具象化。比如:

  • 市场部可能会说:“我们今年的营销预算有限,希望能找到ROI最高的投放渠道,提升新客转化率。”
  • 产品部可能会说:“我们的产品功能越来越复杂,想知道不同类型的用户对不同功能的偏好,以便决定下一阶段的开发优先级。”
  • 运营部可能会说:“用户的流失率有点高,我们想识别出高流失风险的用户群体,并对他们进行针对性的干预,提升留存。”
  • 战略部可能会说:“我们想寻找新的市场增长点,看看是否存在一些有潜力但我们尚未满足的用户群体。”

你看,每一个目标都非常具体。明确的目标就像一个灯塔,它会指引你接下来所有的工作方向,包括你要选择哪些维度,收集哪些数据,以及最后如何评估你的细分结果。

第二步:选择维度(我们从哪些角度切分?)

目标明确后,我们就要选择“刀”了。也就是我们用什么维度来切分用户。通常,我们有四大类维度可以选,它们从简单到复杂,从表层到深入,各有优劣。在实际操作中,我们往往会组合使用。

1)人口属性(Demographic):他们是谁?

包含: 年龄、性别、地理位置、收入水平、教育程度、职业、家庭状况等。

优点: 这是最基础、最容易获取的数据。很多平台的注册信息里就会包含一部分。它能帮助我们快速勾勒出一个用户的基本轮廓。

缺点: 它很表层。就像我们前面说的,两个同样是“25岁、女性、本科”的用户,她们的行为和想法可能天差地别。所以,只用人口属性做细分,往往是不够的。

2)心理属性(Psychographic):他们怎么想?

包含: 生活方式、价值观、性格、兴趣爱好、社会阶层等。比如,一个人是追求时尚潮流,还是崇尚简约自然;是热衷社交,还是享受独处。

优点: 这个维度能让我们更深入地理解用户的内在动机。为什么他们会做出这样的选择?心理属性可以提供答案。这对于品牌建设、内容营销非常有价值。

缺点: 获取难度大。这些信息很难从后台数据直接看到,通常需要通过问卷调研、用户访谈等方式专门去收集,成本比较高。

3)行为属性(Behavioral):他们做什么?

包含: 这是在互联网产品中应用最广、价值也最高的维度。它涵盖了用户与你的产品或服务发生的所有交互行为。比如:

  • 购买行为:上次购买时间(Recency)、购买频率(Frequency)、购买金额(Monetary)。这就是大名鼎鼎的RFM模型,是电商和零售行业做用户分层的利器。
  • 产品使用行为:登录频率、使用时长、核心功能使用情况、浏览路径、信息偏好(喜欢看图文还是视频)等。
  • 忠诚度行为:是否是会员、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是否会主动推荐给他人等。

优点: 数据客观、真实,且通常可以直接从产品后台获取。行为数据最能预测用户未来的行为,因此指导意义非常强。

缺点: 它告诉你用户“做了什么”,但有时无法解释“为什么这么做”。需要结合其他维度来理解背后的动机。

4)需求/利益(Needs/Benefits):他们想要什么?

包含: 用户希望通过使用你的产品或服务,来解决什么问题,或者获得什么好处。这和著名的“Jobs to be Done”(JTBD)理论一脉相承。用户“雇佣”你的产品,是为了完成某项“任务”。

优点: 这是最接近商业本质的细分方式。直接从用户的根本需求出发,可以帮助你发现创新的机会,甚至开辟全新的市场。

缺点: 和心理属性一样,获取难度高,需要通过深入的用户研究,比如深度访谈,去挖掘用户没有说出口的潜在需求。

怎么选?一个好的实践是,以行为属性为主干,以人口、心理和需求属性为补充。行为数据告诉你谁是高价值用户,谁是沉默用户;而其他数据则帮助你理解,他们为什么会成为这样的人,以及你该如何与他们沟通。

第三步:收集数据(我们去哪里找原料?)

选好了维度,就要开始准备“食材”了。数据来源主要分两大块。

内部数据(第一方数据): 这是你自己的金矿,是你最宝贵、最直接的资产。

  • 后台数据库:用户的注册信息、订单记录、会员等级等。
  • 网站/App分析工具:比如GoogleAnalytics、友盟、神策等,它们记录了用户的详细行为轨迹。
  • CRM系统:客户关系管理系统,记录了销售和客服与用户的互动历史。

外部数据(调研数据): 当内部数据无法满足你的维度需求时,就需要主动出击去收集。

  • 问卷调查:这是收集心理、需求等数据的最常用方法。可以大规模投放,快速获取量化数据。
  • 用户访谈/焦点小组:通过与用户面对面或在线的深入沟通,挖掘他们行为背后的深层原因和故事。这是获取“为什么”的最佳途径。
  • 第三方数据:购买市场研究报告,或者与数据服务商合作。

关键点: 将定量数据(比如后台数据、问卷结果)和定性数据(比如访谈记录)结合起来。定量告诉你“有多少人这样做了”,定性告诉你“他们当时是怎么想的”。两者结合,才能拼凑出完整的用户故事。

第四步:分析与聚类(我们如何下刀切分?)

这是整个流程中最具技术含量的一步,但作为初学者,我们先不用被复杂的算法吓到。我们先理解它的核心思想。

核心思想就是,让“组内差异”尽可能小,让“组间差异”尽可能大。也就是说,同一个群体里的人,在某些特征上要高度相似;而不同群体之间,在这些特征上要有明显的区别。

对于初学者,有两种简单易行的方法:

经验与交叉分析法:

这个方法不需要复杂的模型。你只需要基于你的业务经验,设定一些规则。比如,做电商的,你可以直接用RFM模型。

  • R(最近一次消费时间):近30天消费的为高价值,31-90天为中价值,90天以上为低价值。
  • F(消费频率):近90天消费>5次为高频,2-4次为中频,1次为低频。
  • M(消费金额):近90天累计消费>5000元为高金额,1000-5000为中金额,<1000为低金额。

然后你就可以像排列组合一样,得到27个用户群(3x3x3)。比如R高F高M高的,就是你的“核心价值用户”;R低F低M低的,就是“流失用户”。

你还可以做交叉分析,比如用Excel的数据透视表,看看不同年龄段的用户,在购买品类上有没有显著差异。这种方法简单、直观,能解决很多基础问题。

聚类分析法(概念理解):

当你的维度很多,关系很复杂时,人脑就很难处理了。这时候就需要借助统计工具,比如K-Means聚类算法

你不需要去深入研究算法的数学原理。你只需要知道它的作用:你把选好的数据(比如用户的使用时长、购买次数、浏览页面数等)喂给它,然后告诉它你大概想分成几类(比如5类),它就会自动帮你把数据点分成5个簇,并保证每个簇里的数据点彼此之间距离最近。

重要提醒: 算法只是工具。它跑出来的结果,你还需要用业务知识去解读。你要去看每个群体都有什么共同特征,并为这个群体赋予一个有意义的业务名称。比如,算法告诉你第一类人是“登录频率高、使用时长短、主要使用A功能”,你就要结合业务去想,这群人是谁?哦,他们可能是把你的产品当工具用的“效率型用户”。

第五步:描绘画像(我们给每个群体拍张照)

数据分析得出的群体是冰冷和抽象的,比如“群体一”、“群体二”。为了让整个公司的同事都能轻松理解和记住这些用户群,我们需要把他们“人格化”,也就是创建用户画像(Persona)

一个好的用户画像,应该包含以下内容:

  • 一个名字和一个头像:比如“高效的艾米丽”、“爱社交的Leo”。这能让抽象的群体瞬间变得鲜活。
  • 基本信息:人口属性的总结,比如年龄、职业、城市等。
  • 行为特征:总结这个群体的典型行为,比如“每天早上通勤路上会打开App签到”、“只在周末大促时下单”。
  • 目标和动机:他们使用你产品的核心目标是什么?“希望能快速处理完工作”、“想找个地方放松一下”。
  • 痛点和障碍:他们在使用产品或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遇到了什么困难?“觉得功能太复杂找不到”、“担心价格太贵”。
  • 一句代表性的引言(Quote):用这个群体用户的口吻说一句话,高度概括他们的核心诉求。比如,“我没时间研究,告诉我哪个是最好的就行。”

当你的团队成员在讨论需求时,他们就可以说“这个功能‘高效的艾-米丽’会喜欢,但‘爱社交的Leo’可能根本用不到”,这样沟通效率会大大提升。

第六步:验证与应用(让细分结果跑起来)

细分和画像都做好了,工作就结束了吗?恰恰相反,真正的工作才刚刚开始。

首先,你需要验证你的细分是否有效。一个好的细分结果,通常满足几个标准(可以记一个缩写 MASDA):

  • 可衡量(Measurable):每个群体的规模、购买力等是可以用数据量化的。
  • 可触达(Accessible):你有明确的渠道和方法可以接触到这个群体的用户。
  • 有价值(Substantial):这个群体的规模和消费能力足够大,值得你为他们投入资源。
  • 有差异(Differentiable):不同群体对不同的营销策略或产品功能,应该有不同的反应。如果没差异,那说明白分了。
  • 可行动(Actionable):你可以清晰地知道,针对每个群体,应该采取什么具体的行动。

验证有效后,就是应用。比如:

  • 市场部:针对“价格敏感型”用户,推送优惠券和促销信息;针对“品质追求型”用户,推送新品介绍和品牌故事。
  • 产品部:优先开发“核心功能依赖型”用户最需要的功能,同时考虑为“新手探索型”用户提供更完善的引导。
  • 运营部:对“高价值高忠诚度”用户,设立VIP体系;对“有流失风险”的用户,通过召回活动和关怀进行挽留。

最后,记住,用户细分不是一劳永逸的。市场在变,用户也在变。你需要定期(比如每半年或一年)回顾和更新你的细分模型,让它始终保持新鲜和有效。

三、实战案例:一家连锁咖啡品牌的用户细分

理论说了这么多,我们来看一个真实的案例。假设你是一家名为“城市磨坊”(Urban Grind)的连锁咖啡品牌的用户研究员,你们的目标是“提升老用户的消费频次和忠诚度”。

第一步:明确目标

已经很明确了,就是提升复购和忠诚度。

第二步:选择维度

我们决定以行为数据为主,结合需求和场景来做细分。

  • 主要行为维度:消费频率(月均消费次数)、消费时段(工作日早高峰、工作日下午、周末)、客单价、饮品偏好(是买基础的美式,还是花式的特调)。
  • 辅助需求维度:通过在App内对老用户进行一个简短的问卷,了解他们来喝咖啡的主要场景,比如“提神醒脑”、“社交聚会”、“找个地方工作”、“犒劳自己”等。

第三步:收集数据

  • 从POS系统和App后台,拉取过去半年的所有会员用户的消费记录。
  • 在App内向消费超过3次的用户推送一份微型问卷,收集他们的主要消费场景。回收了有效问卷5000份。

第四步:分析与聚类

将用户的行为数据和问卷标签数据输入分析工具,结合业务理解,最终识别出四个核心用户群体。

第五步:描绘画像

群体一:早高峰通勤族(画像名:效率派小张)

头像: 一个步履匆匆的年轻白领。

基本信息: 25-35岁,在一二线城市工作,生活节奏快。

行为特征:

  • 高频消费:每周消费3-5次。
  • 时段集中:80%的消费发生在工作日上午7:30-9:00。
  • 品类单一:主要购买美式、拿铁等基础款提神咖啡。
  • 低客单价:几乎不买食物或周边。
  • 行为高效:常用App提前下单,到店自取,停留时间<3分钟。

核心需求: “用最快的方式,买到一杯能让我撑过上午的咖啡。”

痛点: 排队、等待时间长、价格波动。

代表性引言: “别跟我说那么多,就给我一杯最快的美式。”

群体二:下午茶社交客(画像名:乐活莉莉)

头像: 两个正在愉快聊天的年轻女性。

基本信息: 20-30岁,女性居多,学生或工作压力不大的白领。

行为特征:

  • 中频消费:每周消费1-2次。
  • 时段集中:主要在工作日下午或周末。
  • 品类丰富:偏爱季节限定、高颜值的特调饮品和甜点。
  • 高客单价:经常和朋友一起,一买就是两三杯再加甜点。
  • 长时间停留:会在店里停留1-2小时,拍照、聊天。

核心需求: “找一个环境好的地方,和朋友度过一段愉快的时光。”

痛点: 店内环境嘈杂、座位不舒服、缺少适合拍照的元素。

代表性引言: “这家店的新品好好看,我们去打卡吧!”

群体三:移动办公者(画像名:专注的王工)

头像: 一个戴着耳机,在电脑前工作的男士。

基本信息: 28-45岁,自由职业者、销售或需要经常在外办公的人。

行为特征:

  • 低频消费:可能一周只来1次,但一来就是大半天。
  • 时段不固定:任何时段都可能出现。
  • 消费稳定:通常会点1-2杯咖啡,有时会加一份简餐。
  • 超长停留时间:停留时间通常>3小时。

核心需求: “一个安静、有网有电、能让我专心工作的‘第三空间’。”

痛点: 网络不稳定、插座不够用、环境太吵、座位不适合办公。

代表性引言: “我需要找个咖啡馆‘坐班’。”

群体四:周末家庭客(画像名:温情的孙姐)

头像: 一家三口,其乐融融。

基本信息: 30-45岁,已婚有孩的中产家庭。

行为特征:

  • 低频消费:通常只在周末或节假日出现。
  • 时段集中:周末的午后。
  • 超高客单价:一次性会为全家人购买饮品和食物。
  • 品类多样:会买咖啡给大人,买无咖啡因饮品或蛋糕给孩子。

核心需求: “在周末带家人出来放松一下,享受家庭时光。”

痛点: 缺少儿童友好设施、没有适合孩子的饮品或食物。

代表性引言: “周末带孩子出来玩,顺便来这里歇歇脚。”

第六步:验证与应用

基于以上四个画像,“城市磨坊”可以制定一系列针对性的策略:

1)对“效率派小张”:

产品: 推出更大力度的“美式月卡”,锁定他的长期消费。

运营: 在早高峰时段,通过App推送“提前下单,免排队”的提醒。

门店: 优化取餐动线,设立专门的“预点单取餐柜”。

2)对“乐活莉莉”:

产品: 持续研发高颜值、适合拍照的季节限定新品。

营销: 在小红书、抖音等社交媒体上,与KOL合作进行探店宣传。

门店: 打造“网红”拍照角,提升店内环境的舒适度和设计感。

3)对“专注的王工”:

运营: 推出“办公套餐”(咖啡+简餐)。

门店: 在部分门店设立“安静办公区”,并确保充足的电源插座和稳定的Wi-Fi。

4)对“温情的孙姐”:

产品: 推出儿童友好型饮品(如热牛奶、果汁)和家庭套餐。

门店: 在空间允许的门店内,设置小型的儿童玩乐角。

通过这样一套组合拳,原本模糊的“提升复购”目标,就被拆解成了一系列可以落地执行的具体任务。每一个动作都精准地打在了对应人群的需求上,资源的使用效率自然大大提升。

写在最后

用户细分,从本质上说,是一种共情和沟通的工具。它要求我们从“我想卖什么”的视角,切换到“用户需要什么”的视角。它帮助我们认识到,屏幕对面、走进店里的,不是一个个冷冰冰的ID或数字,而是一个个有着不同生活、不同需求、不同烦恼的活生生的人。

对于初学者来说,不要害怕犯错,也不要追求一步到位。你可以从最简单的维度、最容易获取的数据开始。哪怕只是简单地把用户分为“新用户”和“老用户”,并思考他们之间有什么不同,应该如何差异化地对待他们,这本身就是一个非常有价值的起点。

记住,最完美的细分方案不存在,但最适合你当前业务目标的方案一定存在。而找到它的过程,就是你不断深入理解你的用户、理解你的业务的过程。这趟旅程,充满挑战,但也充满回报。

原文作者:蒋昌盛​

本文来源于互联网,本博客仅作收藏转载,供学习阅读,不用于商业用途。​

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删除。

文章

品牌与平台的再博弈:2025小红书矩阵是新解药吗?

2025-8-13 14:08:53

文章

心智种草 VS 效果种草,两种种草营销有何不同?

2025-8-13 9:08:33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个人中心
购物车
优惠劵
今日签到
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
搜索